一座電影資料館的誕生‧三
整理:Pinky & Grace
請救救影片 – 對夕陽政府的一點訴求 作者:陶兵
有關設立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建議,早在七十年代,已有人提出及討論,例如八七年便有一個名為「香港電影文人促進論壇」的討論會呼籲政府積極發展電影文化。但政府多年來一直對民間的呼聲沒有反應,直至去年初,港府才委託一名加拿大顧問在香港進行設立電影庫的可行性研究。去年四月,顧問完成了可行性研究,結果認為香港應該盡早設立電影庫,因為香港的氣候炎熱和潮濕,很多影片都基於得不到妥善的處理而損毀。
加拿大專家了解過本港實際情況後,建議可由市政局藝術節辦事處的國際電影節為基礎,由電影節工作人員着手處理有關資料,因為他們已是有經驗的專業人才。而電影庫成立後,可肩負多項功能,到時電影節便可由電影庫接辦。
上述的可行性報告由完成至今,已有將近一年時間,但政府尚未就興建電影庫,公布任何工作進展的時間表。政府發言人表示,文康市政科及市政總署現正在討論有關研究,稍後市政局有關委員會將會進行討論。
據一向積極倡議政府成立電影庫的市政局議員文世昌表示,市政局要詳細研究成立電影庫的建議及市政局擔當的角色。他認為政府要成立電影庫,必須解決四個首要問題。第一是電影庫的行政架構,其中牽涉到市政局的角色,以及是否將電影庫成立為一個法定機構。第二是如何搜集資料,是否硬性規定電影公司必須把電影拷貝送交電影庫。第三是收藏影片的標準如何訂定,他認為必須選擇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電影收藏。第四個問題便是建立電影庫的資金來源。
文世昌又認為香港的情況非常特別,一方面由於香港是殖民地,英國政府從來不重視香港電影的發展,並且沒有政府部門專責有關電影的事宜,另一方面,香港人本身亦缺乏文化遠見,故此電影庫遲遲沒有成立。他認為今次電影界人士必須把握時機,合力促請政府盡快設立電影庫,否則沒有輿論壓力,政府的步伐便會拖慢。
據影協理事黎筱娉表示,她個人非常贊同政府設立電影庫,因為這建設需大規模的人力物力,非私人團體所能付出。她表示影協待政府公布具體措施及計劃後,才能討論如何作出相應的支持。
而電影研究者余慕雲則表示,早於十年前,一批電影文化界人士已開始呼籲政府設立電影庫,但當時政府以缺乏專業人才為理由而把建議置諸不理。於兩年前,余慕雲與數位電影界人士又再發起成立資料中心的計劃,主要是想收集有關電影的文字資料及錄影帶,但礙於資源不足,以及聽聞政府有意成立電影庫,而沒有落實成立資料中心。
而資深影評人及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統籌李焯桃認為香港成立電影庫是急不容緩的,因為缺乏妥善處理,而遭毁壞的影片每年會多幾百部,做成影片大量失存,就以今年的國際電影節香港回顧部份為例,便有很多是從台灣、北京、美國和英國等商借回來放映。李焯桃認為既然加拿大專家全面肯定香港成立電影庫的需要,香港政府便應逐步計劃,包括訂定經費的預算。他認為若有政府部門肯承擔成立電影庫的責任,情況將會相當樂觀,一方面電影公司會信賴政府而送交電影拷貝,另一方面政府亦大可找私人贊助經費,無論是用於建設或擧辦一些特別計劃的用途上,到時政府便主要負責經常性開支及維修費用。此外,電影庫更訂立一些長遠計劃,逐年增加收藏影片及工作人員的數目。
他指出,外國一些電影機構會同時肩負資料庫、博物館和教育機構的角色。例如英國電影館 (暫譯,原名為British Film Institute) 便負責舉辦電影節、經營戲院、主持電影庫、出版雜誌、設立教育部門及博物館等。他指出、香港甚至無須參照任何外國的模式、而應該務實地考慮本地的情況、從小做起,逐漸擴展電影庫的功能。
除了保現有的影片外,李焯桃認為香港的電影庫基本上還負有博物館及圖書館的功能,即是可以搜集及展出一切有關電影的物件,例如劇照、海報、宣傳資料、評論、服裝及道具等;另外又要定期放映影片,公開影片讓大眾欣賞。此外,電影庫還可接辦目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同時還可以整理資料,出版特刊,甚至考證影史的真偽,推翻及建立電影理論。電影庫更可同其他機構包括教育機構合辦電影課程,或者為他們提供資料。
李焯桃認為香港一直未能成立電影庫,是有幾個原因的。首先,殖民地政府根本不會扶植本土文化,故此西方傳統文化諸如古典音樂和芭蕾舞等得以發展的同時,本土文化形式例如粵曲卻不受重視。第二個原因便是官員短視,他們甚至不把電影及攝影看作藝術。第三,便可能是因為九七臨近,港府帶點夕陽政府的心態,不想再進行這類大型計劃。
但李焯桃認為,電影庫的設立不應該因為九七問題而受到阻礙,因為無論有否九七問題,每年都會損失多數百部電影。他呼籲民間團體對政府施加壓力、輿論機構發揮監督作用,催促政府成立電影庫,把處於毀壞邊緣的影片挽救過來。
原刊於《電影雙週刊》,第287期,1990年3月29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