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清楚電影資料館
作者:劉勤銳
如8月26日《大公報》文章所述,早於2002年,康文署已就香港公共博物館及電影資料館的營運方式,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報告清楚界定博物館與資料館的不同角色,建議資料館保留現有的管治模式,內容很有參考價值。
然而,月前通過的《博物館委員會建議報告》,竟完全沒有談及資料館的去向,2002年的顧問報告也就彷彿一筆勾銷。事實上,政府一直以來把博物館和資料館混為一談,以一系列量化指標(例:參觀人數、展覽數目、學校參觀團數目、教育及推廣活動數目等等)評估資料館的服務表現;《博物館委員會建議報告》更多番強調參觀人數是尋求贊助的「本錢」。
在此必須釐清電影資料館的角色:廣泛地蒐集和保存香港電影資料,推動香港電影研究。自開館以來,不斷有學者前來使用資料館的館藏,進行深入的研究,學術界亦普遍肯定了資料館的工作。不過,若純粹以「使用人數」考量,資料館的「表現」肯定比不上一般博物館或圖書館。商業管理概念的「搶客式」經營方針,與資料館的存在目的完全背道而馳。與其要求資料館設法提高使用率,倒不如找熟悉電影事業的專家學者評估它的館藏質量、檢討版權法例對公眾使用館藏的限制、拓展出版刊物的銷售渠道……,這些顯然更有意義。
至於依賴政府資助的問題,大眾必須明白資料館的空間條件非常有限,藏品也不可能是價值連城的一級國寶,它的「賺錢」能力根本無法與其他博物館相提並論。盲目跟從博物館的管理思維,只會扭曲資料館的發展生態,扼殺它的生存空間。
1 comment:
電影資料館的藏品未必有一般的所謂"國寶"的意義, 電影終歸只有百年歷史, 如果就年齡來說連晚清的古董也比不上, 但是電影資料館也並非沒有足以驕人的藏品, 例如費穆導演的"孔夫子", 數年前發現仍有拷貝, 狀態已很叫人擔憂,但是多年來電影資料館並沒有積極搶救如此珍貴的文物.
如今海內外盛行"張學", 對張愛玲的大小作品無不趨之若鶩,館內藏有張女士在電懋時期的電影劇本, 除了現時尚下落不明的"紅樓夢"改編. 張愛玲與電影這一課題, 目前尚少人觸及, 皆因可以看到的張氏編劇作品已寥寥無幾, 劇本應是最佳另類選擇了. 可惜電影資料館領導人不識寶, 硬是讓學者和公眾無法接觸這些劇本, 沒有起到鼓勵研究的作用之餘, 亦無法讓公眾明白電影資料館的藏品對研究香港電影文化其實很重要.
這些藏品也許並無商業價值, (即使有, 基於資料館的操守, 也不容許將藏品用作謀利)但電影資料館從來不是一間商業機構, 而是一所文化保育機構, 為一個社會保存一部分的文化傳承, 由政府或公營機構來擔當這個任務, 是義不容辭的, 沒有理由將責任推卸到民間.例如以上提到的兩個例子, 就不是一般民間團體可以做到. 即使真能真到, 也是一次起兩次止的能耐, 沒有可持續的發展, 是談不上保育的.
電影資料館要有一個健全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錢固然萬萬不可少, 但更不可少的, 是一個健全的管理架構, 和一隊有識見, 有擔當的專業團隊, 以保育香港的電影文化為職志, 讓電影資料館充分發揮保存,修復,整理,研究,出版等角色, 真正推動學術研究,甚至成為電影工作者的創意之源, 那才是電影資料館的本分!
作為香港市民和電影愛好者, 我不願意看到一個不務正業的電影資料館,終日只為柴米油鹽來奔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