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LOVE HKFA

香港電影資料館致力搜集、整理、修復、保存香港電影文化遺產,並推動香港電影研究。早於1992年開始籌建資料館期間,政府為方便管理,將它撥歸市政局(現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其他公營博物館一併管轄,並以同一模式營運至今。事實上,電影資料館(Film Archive)與一般博物館(Museum)的性質及功能大有不同,世界各地早就兩者有清晰的界定。政府剛於2007年6月通過「博物館委員會建議報告」,只著重提及公營博物館的管理模式及發展藍圖,卻對電影資料館今後的去向隻字不提。我們一群關心資料館的人對此深感憂慮,希望透過此平台,讓各界關注資料館以至文化保育的人士多作討論。

如果你關心香港電影資料館及本土電影文化保育的前途,歡迎加入討論,踴躍發表意見。如想發表文章,請電郵至: hongkongfilmarchive@gmail.com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鼓勵你發表署名文章,以示負責。謝謝!

17.9.07

一座電影資料館的誕生‧一

整理:Pinky & Grace

翻閱舊報紙和雜誌,其實早於1978年時,林年同先生在策劃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回顧部份時,已經提出設立電影資料館的建議。幾經爭取,方於十多年後獲政府同意,再經過十年的籌備與興建,一間有頗像樣的藏品的電影資料館,終於面世。回顧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陰,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多少人花了心血,付出了精神,總算保住了一份還算可觀的文化遺產 (戰前和早期的默片早已等不及,大部分經已失蹤) 。以下的文章節錄,或多或少的回顧了電影資料館成立的前因後果,溫故知新,往後的路該如何走,前人的理念和期望,依然起提示的作用。

五十年代粵語電影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節錄) 作者:林年同

電影資料館設立的需要

一九零九年香港開始有人拍攝電影,梁少坡導演主演故事片《偷燒鴨》;一九二三年上海聯華影片公司在香港設第三廠。大規模生產影片。由一九零九年至一九六九年六十年間,香港先後攝製近六千部粵語影片,年產量多至二百餘的也屢見不鮮。它在中國電影事業和世界電影事業的歷史上,也是罕有的現象。它在生產樣式、思想內容、藝術表現、企業規劃各個方面,都有特點。但是有關香港電影史的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的工作,直到今日為止,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部有關香港電影發展的歷史,總結香港電影史的經驗的著述,也還沒有展開,和世界其他先進的地區比較起來,這方面的工作,是一片空白的。

電影資料的蒐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為什麼重要呢?因為電影是歴史文物,是文化的遺產。電影歷史文物,能夠反應電影歷史發展的規律,要進行歷史概括,總結歷史經驗,便需要有一個搜集、保存、整理電影文物的地方。因此電影資料館的設立是急不容緩的。它是研究電影歷史發展規律的必須條件。有了電影資料館,一切有關電影的資料,包括影片資料、文字資料、技術資料、企業資料、藝術資料等便能夠得到保存;一切有關電影的研究工作,諸如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民間藝術形式的形成、地方戲劇的傳播、社會經濟變遷的面貌等問題,都可以進行歷史的總結。… …

今天,香港電影需要進行經驗的總結,需要進行基礎的研究。古為今用,要為改進當前香港的電影事業服務。我們需要有一個電影資料館。

原刋於《五十年代粵語電影回顧展》,第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刋,香港市政局1978

No comments: